技術和內容的搜索引擎

2017/1/10 10:36:30來源:互聯網熱度:6331

搜索引擎,這個互聯網時代每一個網民幾乎都離不開的東西,也幾乎成了互聯網的代名詞。每個網民在使用搜索引擎的時候,或多或少會遇到搜索結果不令人滿意的情況,你到底需要一個怎樣的搜索引擎?  

技術和內容的搜索引擎

智能化的搜索  

當你在百度搜索“謝霆鋒的兒子叫什么名字”的時候,你會發現百度很“機智”地告訴了你正確答案——“謝振軒、謝振南”。當你再搜索“謝霆鋒的兒子的爺爺”的時候,你會發現百度還是“機智”地知道了答案——“謝賢”。  

如果在你搜索這個問題之前已經有人在百度知道提過這個問題,也有人解答了,那百度自然可以抓取這個答案。同樣道理,如果有人在百度百科中編輯了“謝霆鋒的兒子”這個內容,那百度也可以抓取這個內容。  

微軟必應搜索的“人立方”關系也是類似。必應直接從海量的的中文網頁中抽取出人名、地名、機構名以及中文短語,并且通過算法自動的計算出它們之間存在關系的可能性。  

人立方不僅可以呈現人名與人名之間的關系,還可以展示出其它任意關鍵詞與人名之間的關系。以后不要再隨便冒充“小明的二嬸的姐姐的小學同學”了,搜索引擎全都知道了。  

場景化的搜索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用戶在移動場景中搜索需求也逐漸強烈。不過移動場景更加復雜,用戶期待的搜索結果自然也和傳統Web中的搜索結果有所不同。傳統Web端搜索“四川火鍋”,你可能是想要研究一下四川火鍋的歷史、文化等,而在移動端,你可能只是想知道附近哪兒有火鍋店。  

移動端的搜索往往要結合用戶地理位置信息、時間信息,搜索結果更加個性化。在移動端,傳統搜索引擎還面臨著原生應用(NativeApp)的挑戰,瀏覽器中的搜索引擎不再是互聯網的唯一入口了。相信很多人如果要找附近的火鍋店,**時間想到的是美團、大眾點評,而不是去瀏覽器里打開“百度”,再搜索“火鍋店”。  

技術or內容  

不可否認,搜索引擎的好壞的一大關鍵是搜索技術。然而,搜索的內容來源也是至關重要。比如搜狗的微信搜索,微信將其公眾號的資源“**”貢獻給搜狗,即使百度、谷歌技術再強,沒有內容源,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最近,搜狗和知乎合作,向知乎提供站內搜索技術,而自己也在搜索主頁里增加了“知乎”的搜索頻道。  

知乎借搜狗的搜索技術使得站內的搜索體驗提升,避免大量重復的提問出現。而搜狗雖然有了知乎的內容源,但這對其本身搜索質量的提升是不大的。因為知乎的內容不像微信公眾號,它本來就是開放的,百度能抓取,谷歌也能抓取。  

用戶想要獲得知乎上的特定內容,要么直接在知乎站內或App內搜索,要么就在其最常用的搜索引擎內搜索。搜狗有知乎這個內容來源但這并不能為其帶來顯著的流量。  

好的搜索引擎應該是內容的篩選者,為用戶提供能獲取得到的、最有用的、最相關的結果,這就是許多人批評百度不如谷歌的一點。  

百度搜索結果中排名靠前的始終是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的內容,因為百度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內容提供者,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而谷歌幾乎不產生內容,他只是將網頁“排序”呈現給用戶。

免責聲明: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和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刪除,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