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創業模式你選對了嗎?
不久前,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倒在了創業的路上。張銳的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也讓那些眾多走在路上的創業者心中戚戚然。
張銳是一位新聞記者出身的創業者。他和他的創業團隊中,既沒有醫療領域從業經歷的人,也沒有互聯網技術的牛人。在后面的各種紀念文章中,張銳被描述為“一個基于為改變世界做點什么的理想主義者”。
顯然,不管是基于改變個人命運還是基于改變世界,每一個創業者都值得尊重。和那些在獲得A輪、B輪融資之前就垮掉的創業企業相比,春雨醫生要幸運得多,已經收獲了3000萬的用戶,在同類App中優勢明顯,但在倒下之前,張銳依然處在獲得下一輪融資的焦慮之中,并且沒有找到真正的盈利模式。
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張銳說:“每天跑到各大投資現場,唾沫橫飛地跟人闡述春雨的商業價值。同樣的內容,每天至少要講兩遍,還要回答各種八竿子打不著的問題。”
張銳的狀態是“中國式創業”中創業者的典型狀態,他們的主要精力都被用來和投資人談判,而不是研發產品或者專注內部管理。
硅谷創業模式的核心,并非一輪輪融資
“風險投資”起源于美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后逐漸發展成一種常見的創業方式,并在克林頓時代成為高科技企業創業獲取資金的通行模式。在硅谷,這種依托于一輪接著一輪的風險投資成長出一大批偉大的企業。但風險投資的核心本質是將資本投向蘊藏著失敗風險的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領域,促使高新技術成果盡快商品化、產業化。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誕生于高科技領域的創業模式,未必適合所有行業和領域的創業。而在中國新一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似乎所有的創業企業都將不斷獲取一輪又一輪的融資,并且最后通過上市獲得巨額回報的模式,作為創業的唯一方式和目標。所以我們看到的創業企業幾乎在還僅有一個PPT的時候,就樹立了上市的遠大理想,所有的商業模式、組織方式都是沖著這樣一個目標來設計的。創業的過程,就變成獲得下一輪風險投資的過程。
那么,硅谷創業模式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是一輪一輪的融資嗎?當然不是。
硅谷模式的核心是原創性的技術,創業企業從成立那天起,實現技術上的突破或者完全原創的商業模式突破才是創業者的核心目標。原創性的技術,是不是能夠成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并變成一家偉大的公司,這個過程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所以通過一輪一輪的風險投資最后將一個公司變大實際上是一個風險分擔的過程,所以才叫風險投資。
免責聲明: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和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刪除,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