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創業,讓他完成從中關村倒爺到硅谷投資人的過渡

2017/3/20 15:44:02來源:互聯網熱度:5365

美國的硅谷風投之父是他的投資人;“中國硅谷”中關村是他兩次創業的福地;華為曾是他的手下敗將;5家獨角獸中文在線、步長制藥、Unity、Ninebot/賽格威、TWITCH以及喜馬拉雅是他的投資對象;他可以將自己的股份拱手讓人,也可以不斷物色CEO來替代自己。他到底是誰?  

90年代,當很多人圍坐在電視機前興致勃勃地觀看《北京人在紐約》時,殊不知,一個北京人,正在美國真實上演著《北京人在硅谷》。  

3次創業,讓他完成從中關村倒爺到硅谷投資人的過渡

這個北京人,在美國硅谷所經歷的跌宕起伏要遠勝過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里的王起明:  

他初到硅谷當“碼農”,成為創業者后拿到了硅谷風險投資之父的錢;他曾將語音信箱賣到了中國**,擠掉了華為;曾在11個月內作為CEO帶領虧損的掌上靈通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成為投資人后,曾經投資了5家獨角獸包括以極小的資金代價投資Twitch,獲得近9倍的回報;投資喜馬拉雅后,年化收益達90%多……  

有趣的是,在很多投資項目上,他都能恰到好處地在項目最好時急流勇退,取得**收益,從而規避了在項目后期因增長乏力給后幾輪的投資帶來的虧損。  

為何他總能把握好投資節奏?也許和他的雙重身份有關:既是創業者,又是投資人。  

“沒有創業過的人,憑什么指導別人創業?”他說:“投資是一門藝術,而藝術需要天賦,所以,有些投資技巧學不來的——和性格,人生經歷有關。”  

他的話有北京人的傲氣和傲骨。他就是位于美國硅谷“風投之街”上的華山資本的創始合伙人楊鐳。  

和國內很多科技行業大佬一樣,楊鐳致力于推動國內高科技的初創型企業成長。他也是清華企業家協會前任主席,一個有著400多優選清華校友創業家組織,其口號是:受助,互助,助人。  

那么,北京人楊鐳,他作為創業者與投資人所取得的某些成功,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他的某些智慧是否可以為你所用呢?  

“清華一條蟲,外面一條龍”:參與三峽大壩論證,在中關村當“倒爺”  

楊鐳是三清團:清華附小,清華附中,清華大學一路讀上來的。從清華大學電機系本科畢業后,放棄了留校做經管系助教的機會。只因清華大學有句名言:清華一條蟲,外面一條龍。  

“清華的優秀人才太多了,還是別在這混了。”當時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是國內電力領域**研究學府,于是他就考了那的研究生。  

研究生期間,最令他自豪的,是他參與了整個三峽大壩的經濟可行性論證。為什么建立大壩?為什么要在三峽建?是把長江的水發的電送到華東去還是把山西的煤運到華東去發電?三峽大壩,蓄水要蓄多高?要論證這些問題,需要極大的計算量和先進的數學模型與軟件支持。  

彼時,正是80年代末,全中國使用電腦的人鳳毛麟角,不過楊鐳和他的導師卻用當時為數不多的計算機,使用美國**進的,也是當時全球**進的軟件做了這個模型,并以此作為他的研究生論文,最終獲得了水電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研究生畢業以后,他被分到水電部下屬的一個單位工作,工資不到100元一個月。當時他的3個研究生同學找到他,鼓動他一起創業。  

那時,87、88年的中關村已經打響了電子一條街的名聲,在那經商的人沒有特意去注冊公司,主要是倒買倒賣,而楊鐳他們也成了其中的一員。他們主要幫一些關系戶買電腦,往往是給他們報一個價,然后拿著買家的支票轉身到另外一家店拿貨,再對買家說:電腦有了,帶你去看,之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那時候,一筆買賣可以純掙一萬元。沒多久,他們哥幾個都是萬元戶了。  

后來如果不是因為要去美國工作,楊鐳恐怕還會一直做下去。  

圖為《我有嘉賓》吳婷采訪楊鐳  

初到倫敦: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  

去美國工作的機會來源于他研究生時參與的三峽大壩論證,這個項目,讓楊鐳和提供計算機軟件的外國公司以及提供電腦的ABB公司都產生了交集。  

提供軟件的駐京辦事處老外先找到了他,對他說:“楊鐳,在中國能做這樣事的人不多,你的研究能和計算機結合,而且你做的數學模型的算法也很先進。我推薦你到美國讀博士吧。”在他的幫助下,美國的一個教授就接受了楊鐳,且學費全免,僅需生活費自理。  

好事成雙,ABB公司的人也隨后找到楊鐳,請他去美國工作。但楊鐳居然拒絕了,說要去美國讀博士。  

“給你工作,你不要,你去讀博士。現在想來有點傻。”如今楊鐳如此評價他當時的選擇。  

好在當時ABB公司的人并沒有放棄說服楊鐳,勸道:這樣吧,反正現在沒開學,暑假你就到我那去了解下,如果喜歡,就在我那干,不喜歡的話,就繼續讀你的書。  

“這事行。”楊鐳樂了。ABB公司的這套軟件,在中國會有非常大的市場,但很多中國人不會用。他們想把楊鐳培訓會了,由他來負責中國市場的技術支持。因為楊鐳是中國**用他們這個軟件成功取得科研成果的人。  

于是,在80年代末,一個年輕人飛到了倫敦,當他坐進英國航空公司的客機上,**次看到咖啡、巧克力都傻了。到了倫后,他下班時無意間走進附近超市,看到琳瑯滿目、包裝精美的一行行、一排排食品就特別興奮。  

彼時彼刻,楊鐳希望自己能無拘無束地去看世界:“如果你沒本事在國外創出一番天地,那就活該了。”幾星期的倫敦培訓經歷,讓楊鐳堅定了去海外闖蕩看世界的念頭。 

當了多年硅谷“碼農”:奠定再創業基礎  

楊鐳賣掉了**次在中關村創業時所占的股份,**次來到了美國硅谷,先去ABB公司的子公司做電力控制軟件,這工作和他的專業非常吻合。巧的是,公司地址就在硅谷的核心斯坦福大學一側,這一做,就是四年。而他今天的華山資本就在斯坦福的另一側。著名的風險投資一條街——沙丘路上。  

那時經過他的手調試的很多復雜的系統,運到亞洲,馬上就可以正常運行,因此得到公司副總的表揚。但他總會問自己:科技下一步會怎么發展?他總覺得電力行業在軟件和硬件上,往往是最保守的行業,在此行業發展不是長久之計。而那時互聯網基礎技術TCP/IP、優尼科系統已經成為互聯網科技的主導技術,這讓楊鐳很感興趣。

免責聲明:稿件文字來源于木業網新聞部原創,圖片由相關企業提供,如涉及版權問題,由該企業負責,并請版權方聯系本網,本網將及時予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