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的故事:沒有朋友就沒有成功的達爾文
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正是擁有了一幫正直、誠信、博學的朋友,才鑄就了科學巨人達爾文。
達爾文和他的朋友們有著一種特殊的友誼。
一、朋友們是達爾文學術生命的引路人。
1831年,植物學家J·S·亨斯洛推薦22歲的達爾文參加“貝格爾號”的環球航行,達爾文終于有機會從大西洋到南美洲和太平洋環游。他也有機會沿途考察地質、植物和動物的情況,記下了大量的觀察筆記,采集了無數的一手標本。五年的環球考察,使達爾文從一位相信“一切生物都是由上帝創造”的基督教徒轉變成一位上帝存在的懷疑論者和理性主義者。通過這次航行中的考察與研究,年輕的達爾文也在生物地理學學界贏得了崇高的地位。
二、朋友們是達爾文學術上的監督者。
開始的時候,其實很多朋友對達爾文提出的自然選擇理論是不認可的,由此他們還經常辯論,甚至爭吵。
“他和約瑟夫·胡克發展了一種獨一無二的關系。他們互敬互愛,一有機會就在一起相聚,每隔幾天互通長信,可是他們還繼續攻擊對方的信仰。”胡克開始是相信上帝的直接行動對世上生物界的多重作用的。有一次,達爾文質問胡可,“你很鄭重的談到在上帝直接行動下所產生的多重創造作用,來反對我的觀點,那么,現在我要求你做一件事,請你通讀 一下我寫的關于阿爾卑斯山的植物區系和動物區系,大約有40頁。”
正是達爾文和朋友們的不斷爭論、探討,才使他的自然選擇理論思想逐漸明朗、成熟。
三、朋友們是達爾文學術上的推動者。
1858年,華萊士論文事件發生。達爾文陷入孤獨凄涼、煩躁不安的時候,是朋友賴爾約上胡克一同來到他的“達溫宅邸”安慰他,幫達爾文和華萊士找到一個切實可行,公正的解決方案:達爾文把自己的手稿壓縮成一篇論文,和華萊士的論文同時發表在1859年的林耐學會的學報上。也在胡可和賴爾的催促下,達爾文在同一年發表了轟動世界的《物種起源》,掀起了軒然大波,征服了科學界。
綜上所述,達爾文在科學研究上的成功, 雖然有他自己對生物學的興趣、和恒心,也有時代背景和家庭良好物質條件的因素,但朋友們良好的科學素養和無私的幫助更是他獲得成功的必不可缺的重要原因。
免責聲明:稿件文字來源于木業網新聞部原創,圖片由相關企業提供,如涉及版權問題,由該企業負責,并請版權方聯系本網,本網將及時予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