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家裝指南 為新房再添“安全鎖”
剛嘗買房甜,又添裝修苦。生活中由于業主欠缺裝飾裝修相關知識、裝修行業施工不規范等問題引起的糾紛日益增多,業主由開心變鬧心,如何規避裝修風險成為大家關心的重要問題。近日,蔡甸法院就審理了一起裝飾裝修合同糾紛案件。
基本案情
小圓經熟人介紹將家里的裝修以包工包料的方式承包給小雷。小圓在支付工程款后,小雷進場施工,但小雷在完成部分裝修之后停止施工,雙方經協商未果訴至法院,小圓主張有價值3萬余元的工程尚未完工,小雷則辯稱工程雖尚未完工,但剩余工程量僅有1萬元左右,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法院審理
受理案件后,承辦法官發現雙方并未就案涉裝修工程簽訂正式合同,也未對裝修范圍、裝修工期作具體約定,在裝修期間僅通過微信溝通相關事宜。囿于確無直接證據證明雙方當事人的主張,進一步查清案件事實需要對房屋裝修進行鑒定,承辦法官從減少當事人訴累的角度出發,向當事人闡明法律關系、鑒定成本后,雙方當事人握手言和,達成了一致的調解意見。
法官提醒
家庭裝修大部分標的額不大,工程量較小,但容易陷入“熟人陷阱”,一不小心就“踩坑”。如何避免糾紛?務必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簽訂正式的書面合同。業主在確定裝修團隊時,特別是經熟人介紹的裝修團隊,切記不可圖方便,刷人情信用,與對方簽訂正式的書面合同,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工程質量,也有助于發生糾紛后業主維權。
二是明確裝修范圍,固定材料標準等。簽訂合同時,要對裝修范圍、裝修材料、裝修工藝等方面作明確約定。避免將自己置入口頭約定裝修而導致維權難的困境。裝修團隊提供的格式條款,也要逐條審閱,對約定不明確的條款進行確定,對不能接受的條款進行協商修改。
三是增強法律意識。在選定裝修團隊之前,可以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國裁判文書網、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等網站查看公司或承包人的信用情況,排除后期涉訴隱患。在發現裝修質量不合格,裝修工期拖延等違約情形時,注意留存證據,積極與裝修團隊溝通,協商不成要及時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免責聲明: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和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刪除,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