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木材關稅拉鋸戰:跨越數十年的貿易硝煙
從1986年起,美國就開始對加拿大軟木進口加征關稅,稱加拿大木材出口商在國際上形成了不公平競爭優勢。這場關稅戰斷斷續續打了幾十年,甚至持續到現在。
伐木費成矛盾焦點
1982年,美國軟木行業依據美國反補貼稅法提起訴訟,向美國政府指控加拿大出口商“不公平競爭”,表示加拿大政府對本國木材生產商收取的伐木費(即“樹樁費”)低于國際市場價格,相當于進行了不公平補貼,損害了美國木材行業的利益。
美國是一個木材進口大國,而加拿大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19世紀3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木材被運往美國。到20世紀初,美國已經承包了加拿大一半多的木材出口。有數據顯示,1985年,美國90%的進口軟木來自加拿大。而隨著美國進口的加拿大軟木不斷增多,美國本土的軟木供應商市場份額不斷減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在尋找自己市場失利的原因時,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加拿大的伐木費。
美國與加拿大兩國的國情不同,加拿大絕大部分森林資源屬公共土地,由政府管理并設定伐木費,而美國木材業主要依賴私人林地,伐木成本由市場供需決定。這種制度上的差異讓美國木材業認為,加拿大企業的采伐成本更低,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不公平競爭優勢,于是便有了1982年的起訴。
1948年,加拿大伐木工人用卡車運送木材。
面對本國木材行業的控訴,美國政府當時予以駁回,認為情況還不到征收反補貼稅的地步。但爭端并未就此平息。1986年,美國木材業再次申請對加拿大軟木征收反補貼稅。這一次,美國政府改變態度,認為應該對加拿大軟木進口征收反補貼稅。為避免關稅大棒砸到頭上,加拿大選擇與美國簽訂《諒解備忘錄》,加拿大同意對自己出口至美國的木材征收15%的出口稅,以抵消所謂的“補貼”。
貿易摩擦不斷升級
加拿大人并不甘心長期如此,5年后,加美兩國木材貿易摩擦升級——1991年加拿大單方面終止了《諒解備忘錄》,美國隨即發起反補貼調查,并于1992年宣布對加拿大軟木征收6.5%的反補貼稅。加拿大通過《美加自由貿易協定》向國際專家組提起上訴。專家組調查后認定美方證據不足,多次駁回美國的裁定,但美國拒絕改變立場。美國敗訴后又要求成立另一個委員會調查,該委員會再次裁定美國敗訴。
雖然美國被迫撤銷反補貼稅,但其間反復打國際官司,為避免更多的法律和經濟成本支出,加拿大接受了新的貿易協議。1996年,兩國簽署《軟木木材協議》,協議規定,加拿大木材在一定配額內可免稅進入美國,超出的部分則需繳納極高的關稅。該協議有效期至2001年3月,成為美加木材貿易爭端的階段性解決方案。
2001年《軟木木材協議》剛一到期,美國就立即對加拿大軟木發起新一輪反補貼與反傾銷調查,兩國重燃貿易戰火。2002年5月,美國宣布對加拿大軟木征收18.79%的反補貼稅和2.18%至12.44%的反傾銷稅。加拿大再次向國際相關貿易組織申訴。多個國際專家組裁定,美國的措施違反國際貿易規則,要求美國撤銷相關關稅并退還多征收的稅款。直至2004年9月,在多次國際裁決的壓力下,美國才承認加拿大軟木進口未對其國內產業造成損害,從而失去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的正當性。
加木材業1.5萬名員工失業
木材產業是加拿大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美國也是加拿大木材的重要進口國。因為這些年美國的各種關稅政策,加拿大木材行業受到了嚴重影響。據悉,2002年美國對加拿大軟木征收高額關稅后,加拿大多個地區木材企業受影響,1.5萬名員工失業。
根據相關貿易組織的裁定,美國應該撤銷關稅并退還稅款,但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什仍繼續征稅,并拒絕退還稅款。據悉,光是2002年到2005年,美國就多向加拿大征收了50億美元以上的稅款。
為維持關稅,美國國會部分議員直接質疑《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裁決權威,挑戰國際貿易仲裁機制,他們致信時任美國商務部長強調:“這些專家組的裁決不能也不應迫使商務部放棄救助國內木材行業。”
在國際壓力下,美國于2006年與加拿大簽署新一輪《軟木木材協議》,退還40億美元給加拿大生產商,剩余10億美元則分配給美國生產商和美國林業局。作為交換,加拿大同意實施出口稅,限制木材供應進入美國市場。該協議也只是暫時平息了兩國爭端,沒能迎來永久的貿易和平。2015年新《軟木木材協議》到期后,美國又蠢蠢欲動,開始對加拿大軟木進口征稅,加拿大也不甘示弱,繼續上訴至國際組織,“木材戰爭”再次打響。近十年,美國仍不斷提高相關關稅,2024年已經提升到14.54%。這項新的調查可能會帶來更多關稅,包括已經宣布的對所有加拿大和墨西哥商品征收的25%關稅。美國進口的軟木絕大部分來自加拿大,分析認為,增加關稅將同時打擊美加雙方的經濟。一方面加拿大鋸木廠受到美國關稅上漲的影響,運營成本上升,另一方面,雖然美國木材產量一直在增長,但該國仍依賴進口來滿足需求。
免責聲明: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和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刪除,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責編: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