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隨和的員工的薪酬反而低?
有句話說的好:“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句話應用到職場也是很實用的。在職場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群人,很有能力,但從不表現自己,有任務安排下來也會做,就這樣默默無聞的做著貢獻,到離開了也不知道這類人是誰。
美國康奈爾大學勞資關系學院的一項調查中,分析了職場人員的“隨和度”特征后發現:性格隨和的員工的薪酬比“帶刺兒的”員工低18%。
這個調查結果真讓人心寒,這個社會怎么了?
下面X職場來解釋一下心理學說上的“隨和性”,又叫“宜人性”(Agreeableness),通常是指與他人和睦相處、相互協作,包括了和善友好、協作性、值得依賴的性格特征。
你的薪水取決于你解決問題的層次,而不是做了多少工作。從這個角度理解,“隨和性”影響了你的薪水,很可能是你工作做了很多,但都不是那些能提升你解決問題層次的工作。
有一些工作,職責并不明確,別人讓你做,你想想也不難,就做了;
有一些工作要求本身就不合理,為了避免爭執,你硬著頭皮,最后效果不好,別人反而怨你能力不夠。
為什么不能勇于拒絕那些工作要求呢?別拿“面子薄”一類的話來寬慰自己,隨和不是錯,錯在你忘記了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么。
舉一個例子:
客戶說:“這次廣告設計的要求是,時尚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面對面有難色的你,他們會拍拍你的肩:“年輕人,挑戰一下嘛。”
領導說:“XXX手頭比較忙,這件事你就處理一下吧,也不難。”
于是,你出于“幫助別人,提高自己”的美好愿望,跳進了這些萬劫不復的火坑。
我們做每一項工作,總是期望得到正面的評價,但評價本身很主觀,總是與客戶或領導的期待有關。
以前廣告界的前輩跟我說過一句話:“如果客戶完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你的價值何在呢?”
所以有一個叫“客戶期待管理”的說法,在接觸客戶之初,就必須幫客戶把工作目標建立在一個合理的基礎上。
這次的廣告推廣,你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是什么?是形象提升問題?是客群轉換?是配合銷售旺季?它對應的廣告預算能達到什么地步?你掌握的渠道是否符合要求?時間是否充足?……
面對客戶的“無理要求”,把這些問題和客戶一起討論清楚,相信客戶會對工作目標有更清晰的認識。
對領導的“期待管理”同樣重要,不是讓你去拒絕領導的任務,領導這樣安排,往往有他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但你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完成”。
什么叫“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工作”?就是用你最擅長的能力去工作,在領導心中樹立你的“能力邊界”——你核心能力是什么?輔助能力是什么?適合做什么?不適合做什么?引導領導去評估你的“核心工作能力”,建立你的核心價值,而不是試圖證明自己是個“萬金油”,這就是“領導期待管理”。
這樣做,你做好了,那是擴展了你的“能力邊界”;沒做好,那是界定了你的“能力邊界”。
你的口頭禪是“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但人性并不一定支持這一點。
一位美國作家講了這樣一段經歷:每天早晨,他在上班的路上都會經過一個賣白吉餅的老婦人,出于同情,他每次都會丟下25美分的硬幣,但從來不要白吉餅。一直堅持了15年,終于有一天,老婦人攔住他,并問了他一句話。
可惜這句話并不是他想像中的“為什么只丟錢不拿東西”,而是“你難道不知道,白吉餅的價格已經漲到50美分一個了嗎?”
當你長期不懈地關心、幫助一個人超過一定程度后,他的想法就會從“他是個不錯的人”變成“他有多久沒幫助我了?”
為了分析受幫助的人的這種奇怪的心態,他在文章中又引用了一位政客的回憶錄里的一個故事。
這位政客年輕時曾發起過一個法案,建議把工人的**工資和當地居民平均收入自動聯系起來,這樣做就不用每年去審核**工資標準。這位政客原指望這項法案會得到那些親勞工的民主黨議員的支持,但到最后的投票,支持者寥寥。
很多年后,那位年輕政客成了老司機,才明白其中的奧妙。
一方面,本來每隔幾年,那些議員就會利用提高**工資標準的機會,爭取那些底層選民的支持。如果**工資標準自動提升,他們就失去了這些拉選票的機會。
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工資是一種市場行為,而“**工資標準”則是一項“不勞而獲”的社會福利。如果每年自動提升,久而久之,就會在底層勞工中形成一個印象——這是他們應得的,這在很多高福利國家都成了“養懶漢”政策。
職場規則也是如此,無私地幫助別人,反而讓別人曲解了幫助的意義,只會讓自己的付出變成“懶漢福利”,并不能讓我們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
幫助同事的前提,是讓他們理解你付出的努力,這絕不是為了賣個人情,而是提高他們求助的成本,迫使每一個人首先尋找自己的“能力邊界”。
前段時間郎平與國家隊的執教合同要到期了,突然殺出了個意大利女排,拋出了500萬美元年薪再加3個月陪伴家人的假期。
國家隊是怎么表態的呢?“郎平續約女排國家隊是眾望所歸,我們會以**的誠意挽留郎平,我有信心能夠簽下郎平。”
人家500萬美刀,你200萬軟妹幣,請問你的信心是從哪里來的呢?無非就是那兩個人人都會說的字嘛,這就多多少少有點道德綁架的味道了。
職場上的道德綁架也不少,想要sayno?你對得起朋友嗎,對得起領導嗎,對得起公司嗎,都是常見的理由。
大凡你會被別人進行道德綁架,說明你已經被抬到了一個更高層次上。就像有人說,到了郎平這個層次,500萬美刀和200萬軟妹幣的區別已經不大了。
“道德綁架”是個無解的問題,因為選擇無關利弊,純屬個人價值觀。只不過,自己心甘情愿去做一件事,和被別人“抬舉”著做一件事,那心里的滋味是大大不同。
在職場中有的時候要學會拒絕,很多事情并不是理所當然。
免責聲明: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和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刪除,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