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創業,如何實現?

2017/3/21 15:04:08來源:互聯網熱度:6120

首先我們界定一下內容創業。廣泛的說電影,體育,電視,報紙雜志等全部都是內容。NBA總裁大衛肖華說:“我們其實是一個內容生產廠商。”這說的一點兒都沒錯。  

內容創業,如何實現?

因為體育和視頻節目類內容制作的成本太高,專業性很強。互聯網對它改變不大,還是過去的樣子。電影、電視、體育競技制作成本高,制作很麻煩。互聯網再怎么先進,這些基本特點也不會改變,這是事實。所謂內容創業主要是可低成本制作的內容。  

傳統紙媒的情況  

能夠低成本制作的主要是文字,也可能朗讀一下加上語音。文字**的優勢就是生產特別的簡單。坐在沙發上,作者對著筆記本嘟嘟囔囔,然后轉換成文字再修改一下就可以發表了。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講,文字優勢是它的信息密度是**的。看視頻、聽聲音,你都沒有辦法調進度。文字這東西可以一目十行,一般一分鐘,閱讀千字很正常。在信息量極大的現實下,這是文字內容**的生命力.  

傳統文字市場很清楚,中國現在每年圖書行業大約能銷售一千多個億碼洋。其中一大部分,是強制購買的教材和教輔類的東西。用戶自愿購買的書籍,我估計在三四百億左右。報紙行業頂峰時期收入大約700多億,雜志200多億,總容量約1000億左右。  

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正在迅速拋棄紙媒。由于電子媒體比紙媒更方便,電子文字媒體的最終總閱讀量,很可能比紙媒增加一倍以上。  

用戶的時間有限,生產量放大的倍數遠遠不止一倍,所以,在電子媒體時代的文字被閱讀的比例要遠小于紙媒時代。互聯網內容創作可以簡單的看成是對紙媒的替代。所以,紙媒互聯網內容最好的參照物。廣告這塊兒比較容易看清楚。2016年紙媒的廣告總容量大約150多億美元,假設都轉移到互聯網上里閱讀,總容量有150多億美元。用戶購買報紙雜志圖書所花的錢相當于對內容的付費,但這部分要打一個大折扣,下面會講這個問題。  

新媒體的特點  

我們管在網絡上寫字的叫自媒體。事實上,這個名字早就名不符實了。絕大多數以賺錢為目的,或者已經賺到錢了的自媒體,都有一個團隊。少則三兩個人,多的有數十個人,甚至上百人。它和傳統媒體并沒有什么兩樣,我們不用自媒體這個詞,用新媒體更恰當一些。  

自媒體,開始是一個人在寫,寫著寫著,如果有戲就組建團隊然后擴大,成為團隊媒體。  

我知道的幾個大號新媒體,羅輯思維、吳曉波頻道、咪蒙等,去年的收入,大約都在一億左右,團隊都有幾十個人。傳統媒體做的好一般也就是幾個億的收入。例如《讀者》頂峰時期年收入接近兩個億,這個數字也很可能是新媒體的上限.  

媒體的基本生存法則是每個媒體找到自己的細分市場,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耕耘,想要更大幾乎不可能。新媒體也會遵從同樣的法則,由于需求的極度多樣化,內容供應也各有所長。長期地看,有效的找到細分市場的生,找不到的死。做的很大的可能性很小。  

新媒體和傳統紙媒**區別是,新媒體高度依賴個人。傳統紙媒的主編雖然也有出名的,但一個報紙、一個雜志靠主編的模式的基本沒有。新媒體則不然,一開始,有個人,有組織機構做電子媒體的,傳統媒體多數也有電子版(但絕大多數不吸引人)。最終冒尖的還是以大號帶動的新媒體。也就是說過去幾年,已經顯示出自然選擇的力量,就是以個人為壟斷的新媒體比試圖以內容取勝的新媒體更有活力.  

為什么新媒體更依賴于個人?  

我從許多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后來發現依賴個人才是人們閱讀內容的本真狀態,依賴于某一種雜志只是紙媒時代被迫的選擇。在紙媒時代,圖書也是高度依賴個人的,許多作家都有自己的鐵粉,出什么書都他們都買。依賴于題材暢銷的一年也只有數十本,占的比重其實很低。  

傳統媒體或者節目依賴于個人的項目十分普遍,從電影演員到體育明星,從脫口秀到節目主持人,對個人的依賴度都比較高。  

網絡和傳統相比,多出來一個特點就是互動性。讀者和作者之間、演員和觀眾之間在網絡上可以交流。雖然由于雙方人數懸殊太大,尤其顧客與網紅交流只是小概率的輕度交流,僅僅就是這一點就可以拉近雙方的距離,讓新媒體顯著依賴個人。  

馬太效應更明顯  

只要有人參與的事情,絕大多數都會有馬太效應。阻止馬太效應規模的則是一個個壁壘,修正馬太效應的則是一次次的革命或者崩潰。  

傳統媒體阻隔馬太效應的壁壘很多,比如每個地方有自己的日報和晚報,全國性的媒體也有一些擴散成本阻隔。對于新媒體而言,所有的壁壘統統不存在,所以,新媒體必然表現出很強的馬太效應。品類成為唯一的區隔項,我覺得就是對羅振宇所說的只有頭部內容才可收費的一個理論解釋.  

新媒體盡管有更強的馬太效應,但對個人頭牌的依賴限制了它的潛在規模。傳統媒體可以組成集團,比如南方報業集團下面有很多雜志和報紙,但新媒體這么玩不行。依賴于個人的新媒體在品類擴張上要困難得多.

免責聲明:稿件文字來源于木業網新聞部原創,圖片由相關企業提供,如涉及版權問題,由該企業負責,并請版權方聯系本網,本網將及時予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