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解讀無人店:虛火過旺,5年內難撼零售市場
當“繽果盒子”里的甜甜圈被上海室外35度高溫“曬化”時,無人值守商店正在中國大地被熱炒。
繽果盒子是歐尚中國與大潤發的母公司高鑫零售投資的無人便利店,在7月3日高調宣布獲得A輪、1億元人民幣的融資。就在6月28日,F5未來商店對外宣稱,獲創新工場3000萬元A+輪投資,據悉,F5未來商城是一家利用機器自動化結合算法替代人工的24小時智能無人便利店。
將無人值守商店推向高潮的是阿里巴巴在7月8日推出的“淘咖啡”,“人臉識別完成訂單”、“支付門10秒完成訂單”的體驗,一度讓人興奮。
與此同時,中國的A股市場也有連鎖反應,從繽果盒子獲得融資后的7月4日、5日、6日,一家叫做遠望谷的企業連續漲停,這家成立于1993年的深圳公司,一直做與RFID相關產品,此前在股市的表現一直比較低迷,而其它與無人零售、移動支付相關的股票,像科藍軟件、匯納科技、民德電子、新開普等都在上漲。
透過熱點的背后,品途商業評論發現,阿里巴巴刻意將“淘咖啡”的宣傳定義為“無人零售店”,而繽果盒子和F5都將其“盒子式自助購物”的產品打上“無人便利店”的“標簽”。
“是無人售貨店,但不是無人便利店,這點一定要強調”,朗然資本聯合創始人潘育新告訴品途商業評論,“按照零售行業全球的業態定義,食雜店、超市、便利店、折扣店都是小業態,但核心完全不同,目前無人店從本質上還不是便利店,只是借助這個熱詞而已。”
“目前看來,市面上推出的幾款無人便利店,在本質上還是升級版無人售貨機,而新零售的本質是交易。”福州見福便利店的創始人張利總結。
“無人店本質上非便利店”
潘育新參與創辦朗然資本前為上海快客便利店的總經理,“無人店解決的核心痛點是方便了購物?提升了用戶體驗?還是降低了運營成本?”他反問。
沿著這個邏輯,他向記者分析:購物不方便最簡單,去不適合開小店的地方布點,但投入產出如何,目前尚不知;提升體驗也許現在用戶感覺比較新鮮,但究竟能否長久不好說;低運營成本可能是大家都看重的,但效率如何?
目前的無人便利店產品“以節約成本”為宣傳噱頭,它的思路是,“未來,人工成本呈剛性上升,無人便利店只需要一到兩個配貨員補貨,可節省售貨員的配備”、“租金連年上漲,能夠節約房租”等。
“邏輯上,無人便利店為了把選址和人工成本降低,但實際為了讓這個看上去沒有人,背后所需付出的供應鏈以及背后的人工成本,這筆賬不一定能夠算得過來。” 春曉資本投資副總裁潘金菊告訴品途商業評論。
記者了解到,無人便利店需要先期投入自助零售設備的采購,據業內人士推算:“一個20平方的自助購物盒子需要付出200000元,合10000元/平方米,而同等面積的夫妻老婆店,按1000元/平方米投入的話,只需要投入20000元。”
所以盒子式自助零售機的贏利點還在于規模,規模一旦上去,成本就會被攤薄,目前業界普遍認為,無人便利店的成本,“一家店十個月能收回成本。”這種回本方式比實體便利店要快一些,見福便利店的創始人張利曾經告訴記者,實體便利店做到一定規模才能盈利,但從0到100的過程非常漫長,創業者需要苦等數年才能熬過規模關。
“從投資人的角度看,無人便利店解決傳統便利店邏輯上重資產、開拓門店長周期的問題,便利店確實還是個重資產、長周期的生意,局限于選址門店拓展等問題,無人便利店從技術的角度來看,能規避人工成本過高、規模化選址、傳統便利店規模化復制程等難點度過高。”潘金菊告訴記者。
“有虛火”
“對投資人來說,如果一個具備技術要素可規模化復制且甚至從邏輯判斷可能顛覆一個足夠大的市場的創新物種,即使小概率事件也想豪賭一把。” 春曉資本投資副總裁潘金菊向記者分析。
但同時,目前無人便利店的熱度導致價值和價格的錯位,“先不說無人便利店它到底能不能成功,目前市場上已經存在的產品,有一點比較難以接受,當這個邏輯沒有被完全驗證的時候,四五家試驗點,上來就報價幾個億的估值,這一點比較難以接受,也可以說有虛火。”
她告訴記者:“傳統的零售業態,包括便利店、商超這些業態,在二級市場里,這些上市公司,他們的PS(銷售額和估值比)非常低,在1左右為多,**是三江購物,因為有阿里的因素,也是在2倍上下徘徊。”據了解,PS值是股票估值中的一種方式,叫做市效率估值法。通常,大家都會用PS看企業潛在的價值,看它未來的盈利能不能大幅增長。
“作為投資人,對于新生事物保持關注,不希望新事物一出來就被爆炒到價格跟價值之間扭曲的狀態,新事物,新物種,還是推動整個新零售方面的發展。”潘金菊向品途商業評論總結。
郎然資本的潘育新則認為無人便利店還沒有像共享單車、迷你KTV那樣的風口,“只有兩家獲得投資,網點也不多,下一步還要看有沒有相關的企業會被連續投資,如果投到5到10家就算風口。”
他同時認為,這波無人零售店的熱炒會“加速這個行業的技術提升和發展”,但中國目前無人便利店的技術都是“入門級”。潘育新介紹,F5本質是“大型的自助售貨機組合”,用了機械手原理,這個在自動藥房行業得到廣泛使用,目前只是場景轉到零售店而已,并不新鮮。
“而繽果盒子是基于RFID技術”,據了解,RFID技術的出現已有百年,目前在零售業得到了廣泛運用,因為RFID成本不低,過去一直主要用在零售的物流環節,這些年隨著技術成熟,價格已經降低了很多,所以也在嘗試向商品銷售上使用轉換,“更適合高單價商品銷售吧,賣一瓶飲料,你貼個條碼就不一定劃算。”
回歸零售本質
“顛覆性的無人店肯定來自海外而不是中國。大家都比較急躁,迎合風投的需要,這樣的技術不是那么容易跨界在零售業就做得成功。”潘育新說道。
潘金菊則認為,在未來,無人便利店的技術本身不是壁壘和門檻,一定會被整體拉平,所以無人便利店的核心邏輯還是供應鏈、選址和運營效率等。“無人便利店的核心競爭力最終落在便利店業務上。”
在中國,傳統便利店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在產品創新和平效上與國際三大便利店巨頭7-11、全家、羅森差距甚遠,基礎業務這塊就需要去下功夫填補的地方太多。一份資料表明了這種差距:一家 50平米的夫妻老婆店平效在1000/平方,70平方米的普通便利店在2143/平方,而一家90平方米的日系便利店,平效的表現為4445/平方。
此外,中國的零售業態的發展還有一個現象:在上一個業態并未發展完善之際,下一代迭代形態能同時出現,像中國的購物中心還在粗放地處于“收租子模式”階段,電商就蓬勃發展了。現在火熱的無人便利店也是同樣現象,它其實在歐洲街頭為一種成熟應用,但在十幾年前,當無人便利店到了澳洲時,部分顧客會用虛假的條形碼掃描,或者買了兩件商品卻只掃描了一件。
因此無人便利店的發展除了現在的技術問題、零售本質沒有把握的問題,還有道德問題。無人便利店對標的迭代產品為自動販售機,“我看好自助售貨機,這個技術非常成熟,設備價格也很低了,效率和商業模式已經得到市場的驗證,在海外美國、日本目前都是這種主流模式。”潘育新告訴記者。
據報道,現在日本有500萬臺自動販售機,年銷售達3000多億人民幣,即每臺占地1-2平米的機器日銷達168元=84元/平方米/天。但,現在中國自助售貨機的網點還不夠密,還可以鋪設許多,發展空間巨大。“在網上流量紅利消失后,線下的這些應用自動售貨機、迷你KTV、摩拜等又被視為是線下流量的新入口”,潘金菊告訴記者。
“如果一個無人店開在便利店旁邊,哪怕它的成本再低也是找死,銷售和便利店完全不是一個當量級”。潘育新認為,零售的本質不是降低成本額,而是銷售成本率要合理。“費用是便利店的五分之一,而銷售可能是便利店的十分之一也不一定是好生意。”
潘育新告訴記者,“資本對一個新業態提前五年布局是正常的”,但這波無人商店的火熱有點炒作的因素,“因為大家對新零售的表現形式都比較迷茫”,無人店一來就找到對標,“個人認為5年內,無人店不會改變現有零售市場多少,技術還需要很大的提升。”
免責聲明: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和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刪除,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