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燭,鄉下都稱烏飯、烏米飯等,因采摘果實煮飯,瞬間白米變成漆黑而得名。南燭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廣泛分布于我國華東、華南、西南,一般野生于低山矮丘酸性土壤上。6-7月開白色小花,9-10月結紅色小果,成熟時紫黑色。
《本草新編》這樣介紹南燭,性味:酸;澀;性平。歸經:心;脾;腎經。功能主治:益腸胃;養肝腎。主脾胃氣虛;久瀉;少食;肝腎不足;腰膝乏力;須發早白。
《本草綱目》這樣描述南燭,南燭,吳、楚山中甚多。葉似山礬,光滑而味酸澀,七月開小白花,結實如樸樹子成簇,功能主治:補肝腎;強筋骨;固精氣;止瀉痢。主肝腎不足;須發早白;筋骨無力;久泄夢遺;帶下不止。
更有老中醫是這樣描述:“或問變白藥多,何吾獨稱南燭之子?蓋烏須藥,多是氣苦寒,恐有礙于脾胃,唯南燭氣味平和,而子尤加甘溫,益腎之余,更能開胃健脾,真變白之神品,滋顏之妙藥。”
是藥三分毒,南燭也不例外,具有毒性,嫩葉毒素更多,中毒后小便大便增多,肌肉麻木痙攣。
介紹南燭,只是介紹大家認識,不可盲目藥用。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烏發駐顏的南燭神藥解決白發人的煩惱。
免責聲明: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和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刪除,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